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道德經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道德經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急功近利是多數人的通病。不管做什麽事情,大都是希望能快點見到結果,而不是耐心等待漫長的過程。有的人希望掙快錢,買彩票的時候把所有的夢想都壓在一張紙上,孰不知彩票不過是個概率極低的遊戲罷了;今天買了股票,巴不得明天就來個20cm,最好一個月就能翻倍,豈不知股票投機也隻不過是玩的概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就對這種認知心理進行了分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此章和第二十二章的《曲則全》和第二十三章的《希言自然》在文義是相連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望站得高就踮起腳跟站著,是不能站得長久的;想走得快兩步並一步地跨著走,是走不遠的。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邁得大了就會扯著淡。這兩句和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語義是連續的。自然界中大風大雨都堅持不了多久,人如果期望過高勁使過了頭也是不行的,所以凡事不要急功近利,盡人事、聽天命可矣。
跨者,可以賽,不可行
這些格言式的譬喻,可以用做任何事情上。學道和修道更是如此。不要著急,一生能明白一點道理並付諸實踐,都是受用不盡的。有的人學道是為了成仙飛升、長生不老,搞一些玄虛的花樣,我覺得老子的《道德經》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第22章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是從正麵說;本章又從反麵說,如果你不與“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自我認知拜拜,那必然走向反麵:“不明”“不彰”“無功”“不長”。
期望過高、急功近利就容易迷失自我。迷失自我的人就很容易“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這四種自我認知偏見是非常有害的。老子正說反說,無非是想凡人去俗近道,自我糾正。
人對自我的認知有三種。一是自信。俗人認為隻有“成功”了才有自信,而俗人理解的成功往往是官運亨通、金玉滿堂之類,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就認為是“失敗”。這種成功學是有毒的成功學,這樣得來的自信也會隨著“不可長保”的失去而喪失。更永恒的自信來自自我的接納、欣賞和自尊、自勵、自勉。充分了解自己,幾斤幾兩自己很清楚,所謂“自知者明”,做起事來不好高騖遠,力所能及、盡已所能,不一定能幹多大的事,但往往都能幹成事,這樣的自信才是可靠的。二是自卑。把自己看輕了,過低地評價自己。自卑的人要從小事做起,慢慢地樹立自信,正確地認識自己。三就是自高、自大、自我膨脹。這種人是最多的,據心理學者觀察統計,大部分人都會過高地評價自己。按照二八定律,在一個單位裏,其實是20%的人幹了80%的活,但如果你讓大家自我評判,有80%的人認為自己是那20%的一員。可笑嗎?一點也不可笑!因為高估自己是人的本之一,高估就像是潛意識對人的引導和暗示,是人進步的一個潛動力。適當地高估自己,也是自信的一種表現。所以,“得道”的人,一般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就能把握其中的度,會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如果太高估自己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就膨脹了,就忘形了,就“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了。說到底,就是不客觀的自我認知。“自見”和“自是”,是指隻相信自己的判斷,“自伐”和“自矜”,是膨脹型自以為是。人一旦自以為是,就會一葉障目,就看不清真相,無法做出正確決策,無法獲得預期結果。
自信但不自我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從道的角度來看,以上這些自以為是的“四自”行為都是不合道的,它們就像暴飲暴食導致過度肥胖。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有道的人不會這麽做。應該減肥了、瘦身了,要不然會得病的。
7月份的時候,我因高血壓引起頭暈在醫院裏住了半個月之久。醫院裏交了幾個病友,大家得的都是同一種病,真真切切的同病相憐。打針的時候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為啥現在人們這麽容易患得此病,最後大家達成基本共識,其中一條就是現在生活好了,吃得多了,吃得也好了,長得太肥了,體重超標了。這不就是老子說的“餘食贅形”嗎?之前學習《道德經》,看到大都把“餘食贅形”解釋為“剩餘而餿的飯菜、身上長出的多餘肌瘤”。那天在病房裏,我們在討論肥胖症高血壓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餘食贅形”應該不是“剩飯剩菜和多餘肌瘤”的意思,就是“吃多了長得太肥了”。本來應該吃一個饅頭就可以了,你一定要吃兩個饅頭再加二兩肉,你這不是“多吃多占”是什麽?你吃飯是這種心理,在做事情上一定是“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理。
餘食贅形
我們說,《道德經》主線是講“道”和“德”,暗線是講“知”和“行”。認知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遵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說的就是兩者的關係。而“道德”“知行”本身,也是《道德經》要認知的對象;就像我們的“心”,本來“心”是用來觀照事物的,但反過來還要用“心”來觀照“心”,你的“心”是怎麽想的?想了些什麽?為什麽要這麽想?這種“以心觀心”的要求確實太高了。有太多的人,讓他用“心”思考、用“心”做事都很難,讓他“用心觀心”就更不用提了。所以讀經是一次修煉,此言不虛!
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