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八百裏涼山水泊僅存的一片水域,這裏有五千年燦爛的人類文明。泰安的曆史就是東平湖和東平城的曆史。
提到東平,大家馬上會想到東平湖,山東省第二大湖,3354。這個以東平命名的湖,似乎注定與東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正是因為洞庭湖的滄桑,才上演了一幕幕城市沉浮、人間悲喜劇。
占優勢的大汶河自東向西滾滾而去,最終落入東平湖的懷抱,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奇觀。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是涼山水泊僅存的水域,已存在千年。由於曆史原因,東平湖的麵積已經大大縮小,名字也改了很多次。
東平縣位於東平湖畔。翻開曆史的長卷,這裏曾經有過許多城市,因東平湖而興盛,又因東平湖而衰落。
在古代,魯西南還是一片汪洋。由於黃淮的不斷淤積,逐漸形成了大片的平原,但很多水域仍停留在低窪地帶,大野澤就是其中之一。大野澤是東平湖的前身。《爾雅》有雲:“二丫邱實,陸遊大爺。”也就是說,大野澤是當時的十大湖泊之一。而《元和郡縣誌》說:大野澤南北三百裏,東西百餘裏,橫跨今天的東平、梁山、巨野、嘉祥等地。它的麵積很驚人。
“東平”這個名字源於夏宇。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大野為保水,東平為底。”東源是東平的古稱,不僅描述了當時的地質條件,也是“東平”名稱的由來。
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優勢。所以五千多年前東平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
商周時期有丹、蘇、徐九等諸侯國。秦朝時,設許昌、兀顏姓、張喜安三縣。到公元前52年,西漢建立東平國,漢武帝宣帝的兒子劉玉成為東平的第一任國王。都城在今天的宿城,東平州下轄七郡,包括現在的東平和濟寧的部分地區。
之後,光武和魏武帝都曾封其子為東平王,東平進入了它的第一個輝煌時期,並以冶鐵聞名,成為當時泰山周邊兩大冶鐵中心之一。
公元788年,即唐德宗貞元四年,建立東平縣,這是曆史上最早的東平縣名稱。從西周到唐朝,宿城一國一郡,近兩千年後逐漸消失。
隨著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東平以西逐漸成為南北交通的樞紐,東平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開始西移,從宿城到許昌。尤其是初唐時期,運城府從運城遷到許昌後,許昌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出現了繼漢朝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當時的許昌市是田萍縣、鄆城縣、許昌縣三級政府所在地,規模甚至比現在的州城還要大。
說到許昌,就不能不提到“清水石橋”,建於隋仁壽元年。這是一座比趙州橋更早更長的巨大石橋。這座石橋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蘇暢的繁榮和魯西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今天,我們看不到它的雄姿了,它和蘇暢古城一起消失在東平湖裏了。
據史書記載,從古代到北宋末年,黃河發生過三次大的決口。桃黃水滾滾而下,與巨野澤相連,形成“千枝八百裏繞”的水滸。
水滸塑造了舉世聞名的小說《水滸傳》,一堆“聚山劫富濟貧”的梁山好漢,也造就了東平湖的千古美名。地球-
遺憾的是,《水滸傳》的形成也成了蘇暢城的滅亡。宋先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由於黃河決口,輝煌了300多年的許昌城結束了曆史,沉睡在水下。運城於1920年被敕令遷建.
t-align: left;">隨著元代濟州河、會通河的開通,明朝會通河的複通,戴村壩的修築,新的京杭大運河不再繞到洛陽,而是穿過東平湖蜿蜒北上,從此“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一時間大運河上船來舟往,熱鬧非凡,“會河帆影”竟成了元明清時期東平八大景之一。而州城作為南北水路的咽喉,南北驛道的樞紐,北通燕趙,南控江淮,風物繁華,舟賈雲集,更成為魯西南地區的商業、貿易中心和軍事重鎮。特別是元代,東平更下轄五十四州縣,控製著近半個山東省,達到了東平的鼎盛時期。
元朝時,馬可ⷦ䧩𝥐南來,路過州城,他曾經在《馬克ⷦ記》裏說:好大一座城市啊,運河上商賈往來,賈船如織。東平湖的繁榮令他震驚。那時候的州城形成了交通水路要地和集散地,牽著駱駝的外國人也前來居住。一到夏季,官宦人家來到這裏避暑遊玩,東平湖成為了第二個西湖。
由於黃河的變遷,梁山泊走上了從盛到衰的曆程。明朝時期對黃河的一係列治理,切斷了梁山泊的水源補給。至清朝初年,僅剩少量積水,成為安山湖。鹹豐五年,即1855年又改成了它現在的名字——東平湖。
同樣是由於黃河的變遷,清嘉慶年間運河斷航。光緒27年,即1901年,漕運終止。東平州城這座因水而興建、因水而興盛的大都市,也終於因水的原因而繁華落盡。
(未完待續)
我是虹姐紅姐,為您講述泰山文化故事。歡迎、評論、轉發。謝謝!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