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詞,頻繁出現在直銷行業中。
以前是傳統企業、微商等大刀闊斧的進入直銷領域;如今風水輪流轉,直銷開始向微商、新零售等轉型。
似乎每當直銷發展困境出現亦或問題頻發時,行業內都會上演一輪新的“轉型”劇場,仿佛冠之以“轉型”的名頭,就能救直銷於水火。
如今,直銷處在“三停”階段,頗有四麵楚歌之勢,“轉型”的聲音再次響了起來。
近年來,發達的移動互聯網,將社會環境與大眾的生活方式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而社交商業的崛起也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渠道更加多樣化。
伴隨著電子商務、新零售等模式的出現,傳統直銷模式的優勢被不斷削弱。以往直銷最大的好處在於購物的便利性,但這個優勢在電商環境以及物流發達的背景下開始慢慢消失,現在的消費者可以通過微商、電商平台等不同渠道更加便捷地購買到不同產品。
在經曆了備受矚目的瘋狂增長階段之後,直銷行業漸漸顯現出後勁不足的態勢,如何重回巔峰成為了直銷企業日思夜想的主題。

“轉型”便是不少企業破局的首選。引百度百科,所謂轉型,指的是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
在轉型的道路上,有的企業看好新零售,有的則選擇了數字化,而呼籲直銷轉型社交電商、微商更是呈鼎沸之勢。一時之間,新直銷,也成為了新概念、新趨勢。
如今,距離權健事件爆發雖已將近半年,可直銷行業還處在該事件的後遺症中。直銷的憂患也不再局限於移動互聯網的擠壓,還有持續推進的高壓監管,以及不太友好的輿論環境。
呼籲直銷轉型再一次被推上台麵。
有媒體指出,“直銷要突破現有的瓶頸,向微商和社交電商靠攏勢在必行。”也有業內人士提出,“5G時代的到來,使數字化進程成為一種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新方式。”“當前直銷企業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還有不少人表示,直銷應該走“去直銷化”的轉型之路。
但奇怪的是,轉型的聲音總會在直銷發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冒出來,就像膝跳反射一樣,一旦觸發,就會有連鎖反應出現。
遙想不久前,直銷還炙手可熱,不少傳統企業一擁而上。而如今,直銷發展籠罩在迷霧之中,不僅拿牌直企急於跳出圈外,原本打算涉足直銷的企業也望而卻步,形勢大不如前。
目前來看,微商、社交電商是被大多數人看好的直銷轉型之路。
在日前發布的《廣東省關於進一步加強直銷企業監管促進直銷行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中甚至提及,要“支持直銷企業利用社交電商等新興的方式開展業務”。

但實際上,比起直銷,微商和社交電商也是問題重重。
微商有多火,它的亂象就有多突出。
不久前,蒙牛“慢燃”的代理商北京優選千通技術有限公司就陷入了傳銷風波。湖北省京山縣工商局發現該公司在經銷“蒙牛慢燃奶昔牛奶”時涉嫌傳銷,僅會員獎金製度就有5個代理級別,符合《禁止傳銷條例》第7條對傳銷行為的認定。優選千通因此被處以4300萬元的罰款,同時沒收違法所得並限期改正。
而號稱中國最大微商公司的“摩能國際”也未能幸免,今年年初,摩能國際因旗下“閨蜜MALL”涉嫌傳銷被“一鍋端”轟動了整個微商圈。從摩能國際到蒙牛“慢燃”,微商涉傳的案例屢見不鮮。盡管微商已經被納入《電子商務法》的範疇,但微商行業離規範化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社交電商的問題同樣繞不開“涉傳”。
雖然,社交電商已有拚多多、雲集等“珠玉”在前,二者均已上市成功,但這並不能將社交電商的問題給掩蓋住。
去年,花生日記因存在傳銷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7306萬元,罰款150萬元,合計7456萬元,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社交電商的最大一筆罰單。其實,早在此之前,雲集和達人店也因涉嫌傳銷並被處以大額罰款。
由此看來,備受矚目的微商、社交電商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美好。轉型做微商、社交電商,並不能確保直銷就此走上星光大道,反而可能因為傳銷陰影而受到雙重打擊。
另外,呼籲轉型新零售的聲音也由來已久,且有不少直企宣稱已經開啟了新零售的大門,但它們究竟做得怎樣,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也就是說,轉型並不意味著重生,轉型方向更要慎之又慎。否則,不僅不能實現逆襲,甚至還有可能彎道翻車。
直銷轉型一說,雖已不是新命題,但目前還缺乏驗證其真偽的事實依據。
不少人鼓吹轉型是直銷的唯一出路,但直企是否隻有轉型才能繼續生存和發展,卻不盡然。

以最被看好的微商、社交電商為例。
從本質上看,不管是直銷、微商還是社交電商,都是一種銷售渠道,或者說是一種營銷方式。目前很多微商、社交電商采用的模式都是脫胎於直銷,而很多直企所謂的轉型,也隻是將直銷業務搬到了互聯網上。從這一點上看,所謂的直銷轉型微商、社交電商,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誠然,直企不能故步自封。目前,的確有很多直企按捺不住進入了微商、新零售等領域,可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企業隻是名義上的轉型,流於形式,玩概念居多,許多模式大同小異,重於口號且無法落地,可以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再說新直銷,這是一個在不斷要求轉型的過程中被提煉出來的新概念,也確實流行了一段時間。如今,在直銷發展趨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去直銷化”又開始衝擊著大眾的視野。直銷到底該怎麽做?到底是該“新”,還是該“去”?
然而現實是,在不少大眾連直銷是什麽都還沒有搞清楚的現狀下,業內人士先是忙著玩“新直銷”概念,現在又急著搞“去直銷化”,跟新零售、社交電商等新興概念摻雜在一起,隻怕大眾會更加不理解直銷模式,導致“轉型”適得其反。
做直銷,可不能像猴子下山一樣,見一樣丟一樣,更不能人雲亦雲,因新零售大火,就進軍新零售,社交電商、微商大熱,就趕緊向其靠攏。
如今,整個直銷行業處在“三停”階段,修法未定,新的《直銷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尚未出台,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直銷不會被“一刀切”。
在這種形勢下,直企不妨守護好直銷的根基,配合政府監管,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借此機會將產品、文化等基礎打好,先將問題重重的直銷拉回正軌,而不要急著換賽道。
直企不是不能轉型,但“轉型”不是一劑萬能藥,更治不好直銷的“病根”。
直銷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即便在高壓監管下直企也不必妄自菲薄,更別做一有問題出現就開始“轉型”的逃避型企業。“做好服務和產品,不用太在意風口和對手。因為如果對手做不好產品和服務,市場終究會贏者全拿。”
隻要能堅守正道,靜待監管和市場出清部分劣質企業,中國直銷定能迎來反彈契機,進入下一個高速發展期。